使用说明:点击“全屏”可放大地图窗口;双击地图可以放大地图;按住鼠标左键可以拖动地图显示范围;地图左上角“+”可放大“-”可缩小;“上下左右箭头”相当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;点击“三维图/二维图/卫星图”可以切换到当前城市的三维地图、二维电子地图或者卫星地图。
历史沿革
发展成为占地两万平方米。建筑面积达3600多平方米的“古德禅寺”。“文革”前古德寺与归元寺、宝通寺、莲溪寺并称为武汉地区四大佛教丛林。古德寺建筑风格独具一格,是依照缅甸阿兰陀寺的艺术形式建造的。其艺术风格在内地汉传佛寺庙建筑中独一无二。在东南亚一带佛教信徒有较大影响。“文革”中古德寺的房屋和土地划给武汉照像机厂使用。80年代以来,市佛协就多次呼吁要求照相机厂退出古德寺。经市政府协调决定,市照相机厂将原古德寺5000余平米面积归还给市佛协。
黄石路基督教荣光堂
该堂建于1931年,是当时教会同工同道集资新建的,为纪念英传教士极格非诞辰100周年和来汉传道70周年,故命为”格非堂”。该堂占地面积530平方米,建筑总面积1911平方米。堂的上部为礼拜堂与歌颂楼,能容信众800至1000人。抗战时期,日军站领武汉,格非堂被日军占用。抗战胜利后,格非堂经过整修,重新恢复礼拜。解放后随着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的开展,格非堂董事会接受信徒的要求,将格非堂更名为“爱光堂”。“文革”中荣光堂停止了宗教活动。1980年10月30日感恩节举行了复堂感思礼拜。恢复了正常宗教活动。荣光堂成为全市基督教教区信徒聚会礼拜以及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。每周日上午9点半大礼拜,晚上7点礼拜,星期一上午8点半灵修聚会。星期三晚上7点唱诗班练唱,星期四晚上7点查经聚会。星期五晚上7点学道班开课。荣光堂堂内现有2位牧师、2位教师、2位传道及会计、出纳、文书等共9名工作人员,有信教2167人。
上海路天主教堂
1866年,意大利传教士明仁笃主教从英租界工部局购地皮6044平方米,委托另一意大利教士余作宾修建教堂。教堂于1874年动工,1876年落成。耗资12万法朗。取名圣若瑟堂。教堂面积1186平方米。教堂内,大节日可容千人以上。20世纪初,天主教鄂东教区活动中心由武昌移至汉口。1923年划分教区时,该堂成为汉口主教座堂。1944年12月10日,美军轰炸武汉时,教堂和主教府被炸毁一部分,1948年修复。1956年再次维修。“文革”中该堂被封闭。1980年4月重新开堂。现为武汉市天主教会教务活动中心。教堂内现在主教1人,神父2人,修女2人,信徒600余人。平日每天清晨做弥撒。有教友百余人参加。星期天早晚有弥撒4台,逢大节日时,进堂人数达2000人以上。
汉口江滩
汉口江滩防洪及环境综合整治工程,上起武汉客运港,下至丹水池后湖船厂,全长7公里,根据其功能分三期进行规划建设。第一期工程从武汉客运港至粤汉码头长1.04公里,拆除各类阴水建筑9.6万平方米,规划绿地面积14万平方米,以大面积绿化和滨江公共休闲活动空间为主,以展示城市景观,塑造城市形象,满足市民活动需要。一期工程形成了三区三带的总体格局,即观江游览区,中心广场区,休闲活动区和滨江特色带游憩林荫带,堤防景观带,江滩护坡工程分三级亲水平台,分别是高程20米,25米,28.8米,高和20米平台为一条长1公里,宽10米的水泥亲水步道。20米-28.8米坡面上则安装了以长江水生物化石为主题的浮雕,一期工程共设置了9处15-20米宽的台阶,人们可以与江水亲密接触。28.8米平台是汉口江滩的主体,以绿色为基调。沿园林小路,有树,有景,有座椅,有高亭,有雕塑,有饮水机,有观江平台,露天广场,中心广场,游乐中心,光之舞广场等。江滩整治效果是通过绿化得以充分体现。按照市领导要树大艿浓,可以席地而坐的要求。江滩上栽种了各类树灌木70多种,其中乔木4331株,灌木23万株。初步形成了银杏,竹林,枇杷,桂花,雪松,樟树,广玉兰,乌柏等8个片区,江滩工程经过10个月的建设,于2002年正式对游人开放,节日期间每天前往游览的人数超过10万。